山東冠縣田馬園村:
“沙窩窩”變身花果園(走進鄉(xiāng)土中國)
“前面就是俺田馬園,一年四季有水果,又能品嘗還賣錢。別墅小樓一大片,三室兩廳都齊全……西南有倆農(nóng)資間,樣樣農(nóng)資都齊全!嗒嘀咯嗒……”
在山東冠縣東古城鎮(zhèn)田馬園村的一處杏園里,我們圍著一位老農(nóng),聽他打著口梆子說自編的山東快板,開心的笑聲一陣蓋過一陣。
老人聲音洪亮,身材精瘦,頭發(fā)花白,頭上斜戴一頂呢絨八角檐帽,右手有力地在空中打著節(jié)拍,布滿皺紋的臉上表情生動,輕松流暢地用快板講述田馬園村從“沙窩窩”變成花果園的故事。老人的身后是一片占地十多畝的杏園,濃密翠綠的樹葉在微風中搖曳,已遮不住滿天繁星般閃爍的金色杏子。杏子有雞蛋般大小,伸手可摘,沉甸甸地綴滿枝頭,令人垂涎欲滴。有些成熟的果子已落到地上,拾起來嘗一口,甜香四溢。杏園對面是一大片望不到邊的櫻桃園,剛剛采收過的櫻桃樹上還剩些紅得發(fā)紫的果子。
老農(nóng)名叫田銀生,今年86歲,他參與并見證了田馬園村從最初防沙治沙到脫貧致富的全過程。
“娘啊娘啊你真狠心,把我嫁到馬園村,餓了吃沙土,渴了吃茅根……”這是上世紀80年代在田馬園村流傳的一首民謠。田馬園村位于黃河故道邊,常年受風沙之苦,土壤貧瘠,莊稼因被風沙掩埋,常顆粒無收。
1979年,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田洪勛帶領500多名村民,推著一輛輛獨輪小車走進荒沙灘,憑著一身勞力和汗水,植樹造林,“啃”下一座座沙丘。歷經(jīng)十多年,這里的數(shù)千畝沙丘終于覆上了一層厚厚的綠裝。
后來,村民們又采取木材林與經(jīng)濟林相結合的種植方式,先后嘗試種植核桃、蘋果、梨、凱特杏、李子、油桃、櫻桃等80多個優(yōu)良品種的果樹,將沙丘變成了高標準果園。
1993年,田洪勛帶領幾戶村民試種了100畝大櫻桃。三年見果后,田洪勛帶著村民到北京試賣,沒想到很快以高價賣光,從此,人們紛紛改種大櫻桃。如今,田馬園村櫻桃種植面積達到3500畝,其中,大棚櫻桃畝均純利潤達4萬元。在傳統(tǒng)果樹種植之外,他們還組建了尊皇櫻桃酒業(yè)科技有限公司等果品深加工企業(yè)。田馬園村成為全國最大的早熟大櫻桃生產(chǎn)基地和山東省首家無公害果品生產(chǎn)基地。
現(xiàn)在,田馬園村果樹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,年產(chǎn)優(yōu)質果品6500噸,創(chuàng)匯220萬元,年人均純收入4萬元以上。田馬園村先后被評為“全國林業(yè)千佳村”“國家級新農(nóng)村建設科技示范村”和“省級文明村鎮(zhèn)”。田洪勛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治沙造林、發(fā)展名優(yōu)林果的致富路,曾被評為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全國治沙模范”,先后當選三屆山東省人大代表。
現(xiàn)任村支書田英沖是田洪勛的孫子,一個實打實的“沙三代”。他告訴我們,村里目前開起了20余家電商網(wǎng)店,正大力發(fā)展直播營銷模式,讓村里的櫻桃通過“云端”銷往全國各地。
行走在田馬園村寬闊的水泥路上,道旁挺立著銀杏、雪松、紅玉蘭、冬青等行道樹,綠意盎然,路兩邊是望不到邊的蔥郁果園,白色大棚里生長著櫻桃樹或時鮮蔬菜。村里金墻紅瓦的小洋房一棟挨一棟,掩映在綠樹之間。櫻桃交易市場內(nèi),載著櫻桃、油桃和杏的小貨車來往穿梭,一派忙碌景象。
村東頭有一座留作紀念的十米高土丘,順著一條木質長廊,我們攀上沙丘,兩旁土質疏松,高低不平的沙土上生長著一些灌木叢。昔日的田馬園村幾乎都是這般模樣。
如今,這個有著320戶1300人的黃河故道村,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,開上了小汽車。村里道路完成了“兩橫三縱”建設,新建的高標準小學解決了周邊10個村的孩子上學問題。村里有6家超市、2家飯店、1家理發(fā)店、2個籃球場、1家幼兒園。
“西樓有個衛(wèi)生院,打針吃藥不出村,老弱病殘更方便。人人都說馬園好,十里八鄉(xiāng)都夸贊……”田銀生老人生動流暢的快板收了尾,掌聲喝彩聲響起來,久久不息。
我搶上前與這位“明星”老農(nóng)合影留念,將他樸實的笑臉和身后果實累累的杏園定格,永久存儲到我的記憶中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